殊奇网 > 热点 > 正文

​学者:复旦流浪博士遭遇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2024-01-09 02:14 来源:殊奇网 点击:

学者:复旦流浪博士遭遇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中新经纬 1 月 8 日电 题:复旦流浪博士遭遇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作者 张玉臣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近期,复旦流浪博士的消息牵动很多人的心。最新消息显示,孙博士当前已得到妥善安置,他本人也发声感谢志愿者助其重启人生。复旦大学美国校友会 ( 纽约 ) 称将根据他的精神状况进行下一步帮助计划。

在关于孙博士的消息中,我格外关注以下几点:1985 年 1 月他被复旦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录取,1989 年被李政道先生选中去美国深造,并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和博士。从事研究工作 7 年,在物理学权威期刊发表 32 篇高水平论文。而 1998-1999 年间,他开始涉足凝聚态物理研究,很快发表 10 篇 SCI 论文,研究内容深入且广泛,显示出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敏锐洞察力。然而,这样一位具有天赋和潜力的物理学精英,为何没有坚持做他具有特长的科学研究?

我联想到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同样留美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却在 2018 年的 12 月 1 日自杀的张首晟。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具有纯洁天性、极高的物理学天赋的人未能坚守科学研究领域?我认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它与所有困难并伟大的事业一样,首先都是高度依赖精神驱动的活动,没有精神动力和理想信念就难以在这样需要做长期孤独、寂寞坚持的事业上从一而终。

1918 年时,爱因斯坦在普朗克 60 岁生日庆典上表示,科学殿堂里面大致有三种人:第一种因为科学是适合他们的运动或职业,使其能够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精神体验,同时相关成果也让他们有成就感并带来喜悦;第二种人是完全出于功利,渴望科学事业带来的名望和利益。这两类人随着环境而定,随时可能成为工程师、企业家、官员,如果上帝派一位天使将这两类人都赶出殿堂,聚集在那里的人将所剩无几,但仍有普朗克这样的第三种人会留在里面。

普朗克这类人为什么执着于科学事业?被动动机是这些天性渴望单纯、洁净的人为了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粗俗以及让人无望的沉闷,而主动动机则是希望通过探索未知,试图绘出一幅简化和清晰并更加美好的世界图景,其中最令人渴望的是自然的和谐,这是普朗克这样的第三种人无穷无尽毅力与耐心的源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普朗克这样能够终生坚守科学殿堂的伟大科学家,承担起人类世界更加纯洁、和谐与美好的伟大责任,并在高尚精神信念驱动下产生持续动力。

我们真心希望世界上那些天性纯洁、天赋极高的学术人才能够树立起普朗克和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科学精神,坚守科学殿堂。世界需要你们,同时科学事业也能够给你们更加淡定、和谐的人生。 ( 中新经纬 APP )

本文由中新经纬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董湘依 余坤航

宅男财经出品

作者:余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