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奇网 > 娱乐 > 正文

​“莫扎特”不行,国产电影还能不能合家欢了?

2024-01-09 08:48 来源:殊奇网 点击:

“莫扎特”不行,国产电影还能不能合家欢了?

“莫扎特”不行,国产电影还能不能合家欢了?

别让合家欢只是噱头。

文|张颖

编辑|张友发

很显然,奇幻喜剧合家欢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败北了。

上映 9 天,票房未过 2 亿,豆瓣评分只有 4.8," 一直想做以青少年视角展开的奇幻合家欢电影 " 的陈思诚,这一次交出了其导演生涯中表现最差的一部电影。

" 真正的‘合家欢’是能符合全家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和智识需求的影片,它应当‘能屈能伸’,既能让孩子抵达浅层的愉悦、领略全局的感动,也得给成人走深一步、想多一层留个入口。"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曾在采访中如是说道。

虽然《外太空的莫扎特》最终没有达到 " 合家欢 " 的效果,但影片上映前,关于科幻、家庭子供向还是合家欢的讨论很多,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诸多元素的杂糅并不罕见,但上映之后,观众恐怕无法对于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在故事内容质量上,影片无法满足其既要大人又要孩子的野心。

《外太空的莫扎特》剧照

当然,合家欢这个缘起于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概念,一直在国内都没有掀起过太大的水花,仅在国产动画方面有过不错的表现," 真人+萌宠 " 的合家欢阵容上一次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还是 2015 年上映的《捉妖记》——

" 合家欢 " 适合国产电影吗?观众需要合家欢吗?一部《外太空的莫扎特》不足以成为这些问题的答案。

" 合家欢 " 的争议

在国内,合家欢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大圣归来》,很多从业者只会定义其为适合青少年及以上年龄阶段的观众观看的动画电影。

而在好莱坞,通常来说," 合家欢 " 是对好莱坞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受众定位特点的通俗形容方式,即,一个家庭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观看,这是合家欢电影最浅显的解释。

(美国电影分级标准)

但在好莱坞电影的范畴里讨论合家欢,不可忽视的是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只有图中的 G 级和 PG 级的电影才能进入 " 合家欢 " 的维度,这也就决定了此类电影在内容层面是适合全体观众、全家一起进影院观影的,像国内观众熟悉的《海底总动员》《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等影片均是其中高票房的代表作。

资料显示,《皮克斯 : 关于童心、勇气、创意和传奇》一书中分析皮克斯为何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时,提到了梦想、相信、冒险、奋斗这样几个关键词,并且指出童年与年龄无关,童年是种心态,皮克斯公司在创作《玩具总动员》 《海底总动员》《怪物公司》等经典的合家欢动画时,正是透过孩子的双眼在看世界。

皮克斯全家福

因此当一部电影能满足有 " 童心 " 的观众的观影需求、呈现普世价值观时,就可以突破年龄的限制,成为全年龄观众都可以喜欢的选择,这样的电影也就是典型的合家欢电影。

在国内,合家欢也常常只在动画电影上应验。" 在中国拍儿童电影,其实就是拍合家欢电影。"《家有儿女》的制片人李洪曾在采访中说道。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儿童电影概念几乎已经与子供向的动画电影划上了等号,比如 " 熊出没 " 和 " 喜羊羊 " 系列等明显子供向的儿童动画电影,则主动为自己贴上了合家欢的标签,并不完全符合好莱坞动画电影对于合家欢的定义。

而在真人电影上,则更少有绝对意义上的 " 合家欢 "。2015 年《捉妖记》是 " 真人+萌宠 " 模式的合家欢影片的一次高光时刻,上映十天,影片就刷新了当时的内地影史最高票房纪录,故事讨喜、场面好看、" 胡巴 " 可爱,这些都是观众买单的理由。

经典剧情 " 我不要你了 ",胡巴动情演绎

《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在 1989 年就进入美国梦工厂工作,对于好莱坞动画电影合家欢或许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捉妖记》不仅在特效设计上花了很大心思,父子关系的设定、歌舞部分的加持也都很符合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模式。

但像《捉妖记》一样,用真人搭配一个萌动物来讲故事的方式,在此之前能被记住的大概也只有周星驰的《长江 7 号》,而这部影片是否符合传统意义上合家欢的定义也有待商榷。

真人和动画电影的合家欢始终没有在国内形成一股真正强大的势头,对于这一点很多从业者都深有感触。" 问题是现在看的人还是太少了。" 追光动画 CEO 王微曾在采访中说道。彼时追光做的《阿唐奇遇》票房失利,媒体在报道中认为王微执着于 " 家庭向 " 电影的定位,希望把作品呈现给孩子和父母,让每个年龄段的人从中读出不同的东西来。

而在一片观众仍然认为合家欢就是低幼向动画的土壤里,这样的美好愿景实现的难度是在太大。所以在《小门神》和《阿唐奇遇》票房失利之后,追光动画将 " 合家欢 " 的定位转型到 " 年轻向 ",于是有了《白蛇:缘起》。

美如画的白蛇和青蛇

从创立之初对标皮克斯,以 " 合家欢 " 为创作导向到不得不转型,追光的变化也说明着合家欢在国内的艰难程度。如王微所言," 如果说观众还只是这样的一个反应的话,那我觉得将来家庭向的电影估计没人再做了。"

合家欢只是营销噱头?

到底是没有观众还是缺少创作者?这也是一个典型的 "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 的问题。

" 合家欢主要是针对 family。" 已故电影人张昭曾在公开采访中表示,在 "family" 当中还有分众不同的人群,这就要求了合家欢电影要悦己、敬老、亲子。但事实上,目前国产电影能同时满足这三点的寥寥无几。

一部类型片可能是适合成年人陪伴家人一同观影的,但如果把低幼的孩子纳入受众范畴,可供观众选择的并不多。" 观众还没有被大批量的合家欢影片培养起全家观影的认知。" 有从业者对毒眸表示,这类影片内容供给长年不足且优质爆款匮乏的情况下,很多观众根本不相信国产电影的 " 合家欢 "。

即使现在有主打合家欢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出现,但在观众口碑层面," 对小学生来说有点幼稚,对成年人真是弱智 "" 不建议 10 岁以上观看 " 的豆瓣高赞评论,都难以证明影片符合其 " 合家欢 " 的定位。而一旦抱着 " 合家欢 " 期待的观众反复地感到被欺骗之后," 合家欢 " 或许只能存在于电影宣传营销层面。

试图传达亲情的《外太空的莫扎特》

在《我和我的祖国》爆火之后," 我和我的 " 系列另外两部影片的媒体宣传稿件中," 适合全家一起观影 "" 合家欢 " 的字眼经常出现,但细究影片内容,儿童很难理解并且感兴趣,此时的 " 合家欢 " 便成了成年人的 " 合家欢 ";即使是最容易合家欢乐的喜剧电影,也常常在剧情上给儿童设置了高的门槛。

有报道曾指出,一旦拿着 " 合家欢 " 的尺子衡量,那真实的残酷、成人化的笑料都不在 " 老少咸宜、妇孺皆喜、雅俗共赏 " 的圆周内。因此久而久之,观众很难相信一部主打 " 合家欢 " 的电影是真正能适合全家人一同观看的——观众的不信任倒推到内容生产层面,想做合家欢的创作者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在动画电影的领域里活跃。

即使是在中国人最追求团圆、阖家欢乐," 合家欢 " 电影最有机会的春节档,能真的满足老中青幼群体的观影需求的也是少之又少。今年春节档只有《熊出没 · 重返地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和《小虎墩大英雄》三部国产动画电影是符合成年人带领小朋友观影的期待的,而档期票房冠军依然是历史战争片《长津湖之水门桥》;以往能在春节档狂揽票房的,也大多是 " 唐探 "、《流浪地球》这类影片,儿童很难成为这些影片的受众。

(其实《筐出未来》口碑很好)

可以发现," 合家欢 " 几乎严格地将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区分开了。在好莱坞动画电影中," 合家欢 " 的概念之所以可以 " 大杀四方 ",很大程度上源于分级制度之下,要求了合家欢乐观影就必须在影片内容层面既能满足儿童的幻想,又能让让成年人感到轻松有趣。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好莱坞动画不断推出续集,持续地培养着一家人共同观影、促进情感交流的观影习惯。

但在国内,目前动画电影尚未形成这样的能力,真人加 " 胡巴 "" 莫扎特 " 们则更是难上加难。

" 合家欢难做,它既需要剧本创作者沉下心来,甘与朴素的生活促膝谈心,如此才能在日常中发现不平常、在平凡中挖掘非凡,写出人物间的戏剧张力;它也需要制片方能洞见质朴里的灵光,不因为‘没有奇景奇情’‘没有大场面’‘没有迤逦画面’,就对剧本说不。" 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曾在采访里如是说道。

可以见得,尽管合家欢在国内市场尚未找到合适的扎根土壤,但从电影的层面来说,不论是动画还是真人,好的故事仍然是 " 合家欢 " 唯一的机会,如果观众对于合家欢乐的热情一次次被 " 莫扎特 " 们消耗掉,那合家欢或许将永远只是国产电影的一个伪概念。

参考文献:

1. 刘明君:《合家欢动画的可能性——好莱坞动画电影受众定位分析》

2. 文汇报:《中国电影," 合家欢刚需 " 仍未满足》

3. 中国电影报:《距离拍出真正国产合家欢电影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