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奇网 > 娱乐 > 正文

​郝金明身价(专访郝金明有了和气)

2024-01-09 02:51 来源:殊奇网 点击:

郝金明身价(专访郝金明有了和气)

郝金明身价(专访郝金明有了和气)

郝金明在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中扮演牛爷

四十年,品味别样人生

——专访《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京味大戏总制片人郝金明

中国艺术报记者 金涛

练过摊儿,开过店,做过房地产;当过演员,写过剧本,钢琴也能来一段。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的总制片人郝金明的人生就是这么丰富多彩。和他约着见面时,地点选在了他的尚韵轩博物馆。这个私人博物馆就在风景秀美的北京龙潭湖边上。郝金明泡上一壶茶,袅袅茶香中,开始品茶,品人生……

钢琴的故事

故事要从一架钢琴说起。电视剧《正阳门下》里,朱亚文饰演的北京爷们儿韩春明,人长得帅,有点坏,惹女孩子爱。一次回城知青同学聚会,韩春明因为不会弹钢琴被当众羞辱,还是在女朋友面前。憋着这口气,韩春明走上了别样的人生道路:收破烂,开酒楼,一直到进军房地产,跨入收藏界。几经磨难,几度风雨,韩春明开拓了事业,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建立了私人博物馆,同时,也收获了幸福的婚姻和朋友的友谊。

电视剧《正阳门下》海报

郝金明说,“生活中我就有点像韩春明”。作为《正阳门下》的编剧之一和总制片人,这个电视剧里百分之六十写的是他自己的真事儿。

郝金明从小喜欢文艺。后来插队当知青,春节放假前,大家知道要回城了,就聚在一起谈理想,各种各样的都有。问到郝金明,他说,有了钱就买一架钢琴。有个小伙伴开他玩笑:“你行吗?你们家的床一坐,吱扭吱扭响,跟钢琴似的。 ”郝金明的自尊心,瞬间碎了一地。

回城了,一个月21块钱的工资。郝金明真买不起钢琴。比韩春明顺利的是,郝金明回城后没有收破烂,而是进入了很多人都羡慕的北京供电局。不过铁饭碗没有拴住郝金明,他不喜欢这样一眼就看到头的生活。

1979年,拿着一台老式的海鸥照相机,郝金明开始了两个月的西北之行。这次摄影之行让他发了第一笔财。拿到钱后,郝金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买钢琴,还买了三架。现在回忆起来,他依然记得很清楚,当时一架113 -c钢琴1352元。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票,钢琴票。在天桥旧车市场,郝金明50元买了自行车票,又跑到钢琴厂,跟工人换钢琴票。当时钢琴厂工人每年有一个钢琴票指标。三架钢琴,郝金明用了一台,留了一台,还有一台,送了帮他挣钱的恩人。四年以后,留的那一台卖了5800元。

钢琴的故事,几年前郝金明讲给朋友听,在朋友的激励下,他把这些写了下来,有了电视剧《正阳门下》 。土生土长的北京爷们儿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了一代人的缩影。

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海报

继《正阳门下》之后,郝金明又参与创作了《正阳门下小女人》 ,是“正阳门系列”的第二部京味大戏,这个故事讲述了前门外一个小酒馆的女掌柜在公私合营的大潮中如何坚定不移跟党走,力排众议、艰辛奋斗走向成功。故事的主人公徐慧真即将生产却被丈夫抛弃,独自奋斗,始终坚守她的人生理念,坚信党的领导,坚信好人好报,最终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为跨国集团总裁。曲折的情感故事,现代意识与传统价值的碰撞,让人看后难忘,是一部用心、走心、暖心且充满正能量的情感剧。

如今,郝金明最初买的那架钢琴还静静地放在家中。儿子要结婚,他问儿子:“爸爸给你换架好琴吧? ”儿子说:“不要,就要你最原始的那架,让这架琴激励着我前行! ”

入戏了,走心了

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我们身边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但是,不变的是留存在人们记忆深处对梦想的追求。现在,郝金明的儿子已经在读博士,郝金明说,可能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他梦想的延续,他希望这种追逐梦想的精神能在儿子身上继续传递!

在下一代身上,郝金明看到了希望。

郝金明爱聊,更爱跟年轻人聊天。聊着聊着,就有了“正阳门系列”第三部的创作计划。与前两部写郝金明这一代人的创业故事不同,“正阳门系列”第三部瞄准了年轻人,要写几个不同行业的小伙子、小姑娘。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有一个共同特点,父辈是“创一代” ,改革开放40年打下了江山,现在要交班了。有的孩子,努力学习,海外读书回来,不光挣钱养自己,还要为国家做事;也有的染着黄毛、开着跑车,见了老爸就说,我要创业,给我拿钱。多少钱?开口就要几千万。干嘛?要租宽敞的办公间,要买几百台苹果电脑。他爸说了,我一台286、三间小农屋干起来的,孩子你要疯啊?

郝金明说,这就是在他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给他带来巨大的冲击。他就想把身边这些事情都写下来,因为年轻人对国家将来的发展太重要了。面对下一代,郝金明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孩子,形形色色,不把他们引到正路上,留下万贯家财又如何?

“正阳门系列”第三部,郝金明就是要展现这样的几个孩子和父辈之间的故事,要让他们知道,父辈当初下海也不是光为挣钱。光为挣钱的,已经被钱撑死了。改革开放40年有多少人下海?又有多少人成功?成功的是少数,失败的太多。

郝金明非专业编剧出身,做收藏、博物馆就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进入电视圈,他怎么能把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归根结底,郝金明抓住了人物的魂儿。他讲了,当好北京爷,身上一定要有五气:和气、义气、局气、豪气、霸气。做到前四个,自然有霸气。上来就来霸气,服不了人。写电视剧,在人身上找这五种气节,人就活了。

郝金明在《正阳门下》中饰演大舅

《正阳门下》写得用心、走心,让人看了伤心、暖心,还能正心。谈到最得意处,郝金明却话锋一转,道出“辛苦”二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想完了写,写完了兴奋,半夜里给好朋友打电话感叹,“哥们儿,关老爷死了! ”说到这里,郝金明仿佛又回到当时写作的情景。他说,这就是创作。不能打动自己,怎么去打动别人?入戏了,走心了,就成功了。

“京城大舅”

虽然小时候家境不好,但郝金明很早就有演员梦。改革开放初期,听说著名演员马精武要搞演员培训班,他大受鼓舞, 11月大冷天穿了一件汗衫就去了,因为那是他当时最好的衣服,他幻想着能吸引老师的注意。没想到人太多了,不仅老师没看到他,他都没看到老师。

郝金明在《枪炮侯》中饰演奕劻

后来,他和好朋友、北京人艺著名演员李光复聊天,李光复说,听你聊天就是戏。于是,就带他参加了电视剧《天下第一楼》的拍摄。没有系统学过表演的郝金明恶补表演知识,狂背台词,业余演员首次演出竟获得成功。近年来,郝金明参演了《漕运码头》 《枪炮侯》 《正阳门下》等多部影视剧。在《正阳门下》中,他既是编剧、总制片人,又出演女主角苏萌的大舅这一角色。从此他有了“京城大舅”的雅号。

郝金明在《漕运码头》中饰演韩克镛

现场听郝金明朗诵,感染力更强。“路走过,桥经过,沟沟坎坎都迈过,大江大河也渡过,没想到小河岔里挨淹过;风吹过,雨淋过,冰霜雪地全趟过,草地沙原也去过,外国的山峰咱爬过,谁知平地上也曾摔倒过。窝头吃过,槽子糕咬过,欧洲的面包咱啃过;吃过苦,受过累,半夜睁眼瞎想过,什么罪没受过,甭说幸福没尝过,谁拿正眼把咱打量过。凭什么我就得这么过,从此咱下苦功努力过,果然出了一条新路没走过,新目标,新生活,而今的日子重新过。 ”

郝金明在《天下第一楼》中饰演掌柜

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书法作品,上面一个大“过”字,下面23个小“过”字,讲了郝金明前50年的人生。这是郝金明50岁生日时,他的恩师兼好友、著名剧作家苏叔阳写给他的。郝金明非常珍视这段话。今年他62岁,他说这段话让他受用了12年。认识苏叔阳已有25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老师给他上了25年的小课。生活中,郝金明把苏叔阳当哥们,学问上,他把苏叔阳尊为老师、恩人。

做好人这事特别难

2014年,郝金明获得中央统战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第四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这一长串称号,郝金明非常重视。

荣誉背后,是巨大的社会责任。

郝金明获得第四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十多年来,郝金明坚持救助白血病儿童。不是一年一次,而是一周一次。

他看见心脏病儿童,紫色的嘴唇,鼓着的眼珠,他说自己受不了,就拿出几万块钱给孩子做手术。他说,以后这孩子可能就是栋梁之才,能为国家做事儿。

郝金明说,自己拥有一颗健康心脏,儿子也有一颗健康的心脏。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更健康。这不是高调,是积德行善的传统文化从小教育他要这样做。

郝金明认识很多医院院长。有机会,他就给这些人递名片、交朋友。人家问,是您要看病吗?郝金明回答,没有,认识了您,朋友需要帮助时,多一条路。

郝金明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北京市政协委员。改革开放40年,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也受到冲击,急需保护。北京本地生本地长的郝金明,对胡同充满感情。在他看来,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弥漫在这胡同的角落里。胡同这种北京城特有的古老小巷,已然是北京文化的一种载体。虽然现在城市的格局变了,但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而且还要传承发扬下去。

2017年的北京市政协会上,郝金明提交了关于保护胡同文化的提案。他看到,如今北京的胡同基本摆脱了过去杂乱的旧貌,解决了扰民、机动车停放等问题,使得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硬件改善了,软件还没有跟上,还要让胡同环境亮起来,让胡同文化活起来。北京的胡同就相当于人体的一条条毛细血管,血管里面的血液就是胡同文化。

为做这个提案,郝金明前期做了很多调研,对于胡同中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让他欣慰的是,这个提案很快有了落实。这一年多胡同改造,郝金明经常过去走动,发现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堆放垃圾的地方,都改成了花坛。北京市、东城区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让他有信心胡同文化能再活起来。

去年,郝金明给北京市东城区的优秀青年企业家授课,讲了三个多小时,很受欢迎。他说,三小时其实就是讲了四个“人” :工人,商人,艺人,好人。这四种“人” ,也是他改革开放40年间演变的过程。他说,到最后,做好人这事特别难。如何做好人,怎么能做好人?做什么样的好人?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